本報布魯塞爾7月29日電 (駐歐記者 王鈺深)一百年前,歐洲各國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,萬里之外的中國“以工代兵”,約14萬中國勞工遠渡重洋。如今記憶體,身在歐洲的華人學者回顧那段歷史,警醒世界吸取教訓,避免重蹈戰爭覆轍。
  不少技太平洋房屋工來自上海
  一戰打響後,傷亡之慘重和持續時間之久超出了交戰雙方的預料。法、英等協約國很快面臨兵員和勞力的嚴重不足,他們把目光投向中國。1915年12月,法國台東民宿派出軍事代表團到中國,與當時的北洋政府談判,希望招募勞工到戰地服務。“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勞務輸出。”法國歐華歷史學會會長葉星球研究華工歷史多年,據他統計,華工在歐工資大約是在國內的5到6倍。當時國內的一個勞力可以養活4個人,但出國以後收入可以養活24個人。
  次年,法英相繼組建招工公司,在天津、上海、青島、香港等交通便利的城市招募華工。整個一戰中,共招募了賣屋超過14萬華工,其中不乏在上海招募的熟練技工。
  海上航行除了要經曆數月的外接式硬碟顛簸,還得提防德軍潛艇的襲擊,因病死亡的人不計其數。朱桂生是江蘇丹陽人,時年20歲的他從上海登船,在海上漂泊了五個多月才到達法國馬賽港。他生前接受葉星球採訪時,仍清楚記得那段經歷:“吃的是炒米,受盡千辛萬苦。”
  近2萬人亡命戰爭
  抵達歐洲後,華工很快被分配到各個戰區,承擔起最艱苦最繁重的戰勤任務:挖戰壕、運彈葯等等。華工抵達之初,因為語言問題和英法管理方溝通不暢,但中國人吃苦耐勞的形象很快深入人心。浙江青田的葉青元生前講述到,“我們每天總是很賣力地築工事,很多工作都是提前完成,指揮官常豎起大拇指稱贊:中國人!中國人!”
  除了體力活,不少華工經過短期培訓也能勝任高難度的技術工作,造船廠、軍工廠里常能見到華工身影,還有人成為飛機技師。到了戰爭後期,有少部分華工甚至直接穿上了軍裝參戰。“這是中國人的形象第一次在西方人面前大規模、具體的展示。”葉星球告訴記者。
  “有很多勞工在戰後打掃戰場時,被遺留的地雷炸葯奪走生命。”有資料顯示,近2萬名華工在戰爭期間失去生命。
  留法華工境遇迥異
  1918年11月,一戰結束了,法國政府宣佈,給所有勞工發放獎金並護送回國,如果願意留下的,政府無條件協助就學、就業。約11萬名華工懷揣著積蓄回國,也有3000多人留在了法國,在巴黎的里昂火車站附近,形成了第一個華人聚集區。
  留下來的華工生活境遇迥異。一些人繼續從事體力活,在歌梅驛水泥廠就有數百名華工;而部分技術工人則有更好的工作,工資較高,後代也能更好地融入法國社會。葉星球在2002年遇到了朱桂生,他在戰後留在了拉舍爾市蘭斯區,在碼頭先後從事司機、電工、冰凍庫房工人。
  一戰中,法國大量的青壯男子死亡,不少華工留下後找到了當地配偶。張長松的故事頗為傳奇,他跟同一個女孩露易絲結了三次婚。根據法國1801年的法律,法國人如果嫁給外國人,將自動喪失本國國籍。所以,露易絲最早和張長松在教堂結婚,並未到政府登記。後來兩人又去中國駐法使館辦理了結婚證書。數年後,法國的婚姻法修改,路易絲和張長松重新登記結婚。
  華工歷史亟需整理
  法國人並未遺忘曾和自己並肩作戰的華工。1988年,法國政府在巴黎市中心樹立了紀念銅牌,1998年又在巴黎建起了一戰華工紀念碑。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曾表示:“任何人都不會忘記這些遠道而來,在一場殘酷的戰爭中與法蘭西共命運的勇士。”
  法國、比利時的70個墓園裡有華工長眠,而歐洲最大的華工墓園——法國諾耶華工墓園裡葬有800多名華工。這些墓園也常年有人維護打掃。“每一年去祭拜時都是乾乾凈凈的。”葉星球說。
  朱桂生是最後一名去世的華工,葉星球是最後一個採訪者。那是2002年初,幾個月後,106歲的朱桂生就過世了。
  葉星球手中保留有許多華工的老照片、戶籍材料等,他想為此做個展覽,也希望更多的華人來研究整理華工的歷史。“一戰華工都去世了,連第二代也所剩無幾,再不抓緊就晚了。”
  一戰百年之際,歐洲社會紛紛舉行紀念儀式。葉星球認為全世界都該回顧這段歷史,避免重蹈戰爭覆轍。“二戰後,德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,但日本沒有。”葉星球認為各國都應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複活。“戰爭帶給人的苦痛無法想象,世界今後不該再有戰爭。”
  (原標題:紀念一戰,難忘14萬華工勇士功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d21gdud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